爱游戏体育在线网页app

桥梁工程师的养成之路


来源:爱游戏体育在线网页app    发布时间:2024-01-14 00:26:28

  提到培养工程师,我们率先想到的是什么?大学里土木专业的学生?设计院里的青年人?经验比较丰富的高工们?还是那些国家颁布的教育培养计划?美国第一座桥梁主题博物馆执行馆长Richard Dion先生看来,桥梁工程师的培养时间起点应该是儿童时期,而且理想的模式应该是以群体(Cohort)的形式一批一批地不断涌现。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打造一个能够长期保证合格工程师量产的机制?传承工程师精神,并启迪下一代成为优秀的工程师?让我们听听Richard的思考。

  Richard认为孩子突然萌生要当一名工程师想法的时候,他一定是已经有自己动手实践的经验或者是受共同生活的亲属的影响。Richard本人就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并在儿时就有多次和父亲一起翻修家庭谷仓实践。这燃起了他对工程的浓厚兴趣。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幸运的拥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政府、相关的院校和整个行业都应该相互合作,来引导这一些孩子实现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志向。这种引导应该从最初的“灵感工具箱”开始,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增加建筑材料的多样性。能够最终靠类比物、卡通、以及讲故事的方式把简单的桥梁知识灌输给他们。当然,在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对搭建一座桥或一栋建筑物会很感兴趣,即使最后会一片狼藉,满地的小木块、小桥塔、小房梁,家长大可不必对此烦恼,Ricard告诉您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感觉自己能克服搭建小建筑物的种种“困难”。这样一个时间段应该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保持孩子们的兴趣热度。比如可以在游乐场和广场上暗示孩子们从一个地方跨越到另外一个地方,自己解决跨越的困难。而且在成长过程中给孩子们设置小小的障碍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能够激发和保持长期兴趣的。Richard先生和他的两个孩子就一起在家中制作了一座桥:他们用硬纸板和50个曲别针做了一座悬索桥。通过这座桥,Richard让孩子们认识到了桥梁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自的“使命”是什么。

  当孩子们由儿童变成了少年,词汇开始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孩子通过词汇理解一些概念和知识的速度比成年人快,通过分享桥墩、缆索、主梁、承压等这些词汇可以强化孩子们在现实中的理解。通过这一种不断的重复,可以把这些术语根植在孩子们的长效记忆里。另外,还有一些辅助元素也至关重要,可完全在家中实践。比如使用吹风机或者晃动桌子的方式来观察小桥的反应,帮助孩子们理解扭矩的概念。我们随处可见的手机、录像机都能加入实践,帮助孩子们理解各种力学反应。与此同时,Richard提议可以在全世界举办一个比赛,比如由学校组织利用意大利面、小木串、棒棒糖棍做出最坚固的小桥。举办这种小比赛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可以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践中。

  桥梁工程师是众多行业中为数不多的,需要在施工现场呆上几个月甚至数年,才能对各个步骤有效把控的工种。而且,培养一个优秀的对结构和美学都能把控的桥梁工程师是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资源的涌入。比如一座大桥存在的百年间,可拿来培育五、六代年轻的工程师,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政府和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培养未来的桥梁工程师,企业也应当发挥相应的作用,策划、设计路桥方面修筑、养护的观摩参与活动。这类文化产品应该尽可能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人群的需求,这是打造和延续企业品牌的良好机会,也是未来吸纳优秀工程师的绝佳方式。

  Ricard建议由大企业牵头,学会研究所做辅助,开展有计划的科普行动。不是纯知识类的走马观花式科普,而是进入一种半职业培训模式,穿起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到现场去看、去体验,跟着成熟的团队一起做,哪怕只是一座简易的斜拉桥,一个临时的栈道。从搭积木、修谷仓,到对复杂模型结构的理解,再到简易的实体操作,这是最贴近真实日常操作的一种演练,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最初的那份兴趣,以后能更容易的进入这个行业并保持很高的热情。2018年《桥梁》杂志社国际部承办了一个“亚太欧智能结构”为主题的国际暑校,其中有一个美国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交流来中国的感受时,他的答案中规中矩,神态自然,但当我们给他介绍即将开始的技术参观,包括轨道减振装置、无人机、无人船的监测等项目时,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面部表情夸张的变化,满眼放光,坐姿前倾,对话节奏加快,仿佛进入了自己特别熟悉和喜爱的领域,由内而外洋溢着激动之情,让我们印象深刻。

  反观中国,我们的基础教育水平很高,高中理科生的数学、物理水平已经完全超越很多西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但我也注意到,中国学生是进入大学才开始接触土木行业的专业相关知识,但是假如没有青少年阶段的熟悉过程,很难保证一个长期的兴趣。学生们在面对这种爆发式呈现的专业课程时会显得措手不及,在大量知识技能的灌输和相对较少的实践下培养出的毕业生们,其业务水平和对行业的热爱是没办法保证的。

  基础美学、力学的实践教育应该在进入高等教育之前完成,因为有相当比例的孩子会在高中预科阶段立即进入生产或者技术工人队伍(Operational Sector),即所谓的“蓝领”。但是,在西方的概念里,蓝领工人也是工程师,作者看来,蓝领与白领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日常工作地点的舒适程度不同。他们同样是西方中产阶级的主力军,蓝领群体也是受到工业体系严格训练的操作者群体,这与我国早些年的农民工队伍是有根本性差异的。

  说了这么多,作者所谈的无非是打造一种环境,一种文化。本文的两位作者都有多年国际交流经验,读过《德国企业文化概论》,探究与分析过英国、德国、瑞士国家公司发展的历史,与当地人讨论过其企业数百年来基业长青的奥秘,也探索过国家文化与公司发展的关系这类宏大的命题。我们的观察是:除了特有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更重要的是一种工业文明的演进,就像我们的儒家文化一样,已经转化为一种日常的行为准则。非常遗憾的讲,我国没有这几百年痛苦漫长的工业文明的积淀,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我们为改革开放40周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欢腾之际,是否也该思考还有哪些未尽之事业?在桥梁基建领域,传播一个强国应有的工业文明,这是《桥梁》杂志社的使命之一。欧洲、日本的工匠精神正在不远处延续着自己的传奇,专注(Concentration)与严格(Rigorousness),是农业文明中很少被提及的文化概念,但是已经充分渗透到了那些早期工业化国家的产业与学术的每个方面。在“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这次对话中,我们抽丝剥茧,寻找工业文明留下的遗产,技术创新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可能就是那一片培养具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工程师的土壤。如果把视角再拉高一步,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玩的关于人才的养成游戏,人才的孕育与培养,人才的竞争与流动,很多国家已经出局,而中国是顶着人才流失之痛的“入局者”。

  这就是一个美国人眼中理想的桥梁工程师培养之路,从个体到家庭到社会都是这条路上的重要参与者,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感谢Ricard与我们分享的这些经验,文末有对桥梁主题博物馆的简介,欢迎阅读。

  最后,我们不禁想问,关于讲述工业文明积淀、结合行为科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通过一系列分析、对比、讨论、思考、调研、访谈的方式写出的论文有没有?我们杂志社愿意为其免费包装发布,这也是今后可以开展线下活动的主题。关于企业回报社会,并在回报中收获非货币性资产的认识,我国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员工福祉、工程师培养、回馈社会,都是新时期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总说提高软实力,就是扎实地去做每一个人、每一群人的工作,把青少年群体都视为潜在的工程师队伍,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相信优秀的桥梁工程师群体一定会源源不断的破茧而出!杂志社清醒的认识到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这项事业可以让我们为之奋斗不息!

  位于美国加州桥梁主题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桥的结构和概念为主题的博物馆。这是一家总部在加州的公益慈善机构,它的使命就是要激励未来的桥梁建设者们,让他们看到一个联系更紧密、两极分化更少的社会。

  博物馆的顾问委员会包括美国前交通部长诺曼·米内塔(Norman Mineta)和五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斯泰纳尔·布林(Steinar Bryn)博士等人。来自奥雅纳(Arup)、宋腾·添玛沙帝(Thornton Tomasetti)、索尼(Sony)、菲尔博得(Fileboard)和亚洲艺术博物馆(Asian Art Museum)的董事会成员将在加州奥克兰举办为期六个月的“概念验证”展览,展览地点就在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东段新桥旁边。370平方米的展区内包含丰富的信息和互动展品,主要受众为6-18岁的青少年,也包括桥梁业余爱好者。

  在结构方面将就环境、材料和创造性等主题发表演讲,让参观者能了解桥梁的大概区域和整体规模,广泛的材料和创新将成为桥梁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术机构都愿意向桥梁博物馆提供档案合作,这中间还包括瑞士地方当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福斯大桥论坛等。

  展览最初的理念是检验意愿、知识和实践、促进式对话和我们也可以或者应该更多的对我们不理解事物所产生的移情作用,目标是帮助人们迸发热情并通过辩论提升对话的技巧武装自己。

  他们的标语是“学海无涯在彼岸,轻携捂手至远方” ——博物馆承诺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融合硬知识和软知识的文化机构,让人们对这个被理性和逻辑支配的领域产生共鸣。奥克兰只是一个发源地,桥梁博物馆希望它的规模能扩大,也希望有机会能够扩展到美国的其他城市甚至是海外地区,这样就可以越来越好的把主干学科、社会凝聚力与地方和区域管理当局产生共鸣。